分类:资讯//479 阅读
“当时很多年轻人进武行,立志要当成龙,当元彪,现在怎么给这些孩子希望呢?没有希望,学功夫干嘛?”
作者 | 登徒子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李小龙逝世后,功夫片经历了五年左右的沉寂。
那会儿干武行的惨到去卖血,因为开不了工。
武师们挣得多花得多,存不住钱,有些人从此转行。
直到1980年代初,洪金宝、成龙等再度掀起功夫片热潮。和李小龙的硬派武打不同,洪、成玩的是功夫喜剧,洪金宝更厉害,他把功夫元素和僵尸片糅杂,替嘉禾彻底打败了邵氏电影。
另一个方面,电影《少林寺》1982年在内地热映,一毛钱的票价卖出了1.6亿的票房,放到今天也不可想象。主演李连杰也去了香港发展,紧随其后的是于荣光。
1980-1990年代香港武打视觉系分两个流派,一是洪金宝、成龙的硬动作,拼的是节奏和技巧。一是徐克、袁和平的飞天流,讲究把人“吊”起来和空间错觉。
前一个容易理解,后一个需要举例子:
徐克、袁和平的作品里两个人互殴,通常是你耍你的,我耍我的,两个人凑在一起一边耍一边移动,用视觉错位让观众觉得这打得“很红火”,直接交手过招多用镜头特写。
这个玩法让很多不会武术的演员讨了便宜,因为它连套招都省了,耍的时候都是替身。演员不用去研究怎么配合有真功夫的武行。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徐克的《笑傲江湖》,许冠杰、刘兆铭、叶童、张敏等都化身江湖人飞天遁地打得有来有回。
现在国内大部分影视剧(主要是电视剧和网大网剧)的武打动作基本都延续了徐、袁的套路。洪、成,包括李连杰等硬派功夫是真的越来越少,直白地说几乎没有。
成龙的功夫片最火的时候,他毫无顾忌地向美国媒体公开自己的动作场景设计:
之前的功夫武侠是一群人打一个人,你打完了我上,后面一群人围着当背景。这样看起来特殊假,属于京剧的舞台设计,观众看久了也腻。
轮到成龙做主的时候,讲究“快进快出”,一个画面里只有三四个人,镜头要给到特写,只看拳脚。节奏快到让人喘不过气。
他不怕别人知道这些,因为知道了也没用——
只有他和洪金宝能设计出这种节奏感。
果然,现在国内全部影视剧的武打动作就是设计不出来洪成的节奏感。一是飞天流和技术流占据主导地位,演员不用像以前那么拼。二是真正能打的武行老了,新一代武行没有上升空间。三是市场环境变了,观众对这些不感兴趣。你说几个人在社交平台上完美复刻经典动作场景可以,真要买票看拳来脚往的武打戏够呛。
因此1980年代中后期的功夫片跟时代受众、娱乐导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特殊是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总体处于向上的趋势,文化输出不虚欧美日本(彼时韩国电影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功夫片能迅速流行于日韩东南亚,甚至直接打入好莱坞。
在香港演电影,特殊是功夫片,不但影响力大,而且挣钱多。
因此1980年代李连杰等人赴港发展的同时,两个80后的“小朋友”也曾以功夫童星的身份留下身影。
他们是谢苗和释小龙。
01
60-90后的内地观众对他们是有印象的,王晶、朱延平的电影里都有他们两位的身影。
谢苗基本沿袭了李连杰的动作风格,独来独往,来一个打一个。这个风格被他用到今天。
释小龙不同,他虽然也硬桥硬马地打,但一定要有一个“猪队友”形成反差萌,这个“猪队友”叫郝邵文。
我童年时期看过他们的全部电影——
那会儿没有互联网,没有主播,也没有带货。不会打着打着来一条广告植入,甭管王晶和朱延平编排的故事情节有多离谱,演员的动作戏是真拳脚。谢苗和释小龙丝毫不输“叔叔阿姨”们,他们小时候长得也可爱,一本正经的小脸蛋透着朴实。
搁现在估计粉丝们都把他们当“儿子”看。可惜当年没有这种癖好养成,他们只是功夫片主流中的亮点,不是聚焦。
这两个孩子一直演到1990年代末,期间释小龙还去演了《少年包青天》,到新世纪初,孩子们长大了,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小童星们消失了一段时间。
直到2010年代,成龙电影尚有余温时,内娱也依然有人期望打造新“打星”,不限男女。蒋璐霞等都曾在香港电影里露过脸。包括今年上映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中饰演王熙凤的林鹏,她曾是“龙女郎”之一,也走过一段“打女”路线。
但从新世纪起始,新“打星”就出不来了,期间算是“咸鱼翻生”的只有一个甄子丹,凭的是功夫创新,把自由搏击和无限制格斗融进电影里,沉寂时还去美国发展过一段时间,担任过《刀锋战士》的武术指导,回国后翻红。不过这也是十多年前的事。
什么?王宝强?
“打星”从来就不是他的主赛道。
因此《叶问》系列可看作功夫片在大银幕上的最后辉煌。
至少目前是。
释小龙在《叶问2》里还出演过叶问的徒弟,一起始我没看出来,只是觉得这个大小伙子眼熟。
那时,网大成为功夫片的阵地。
或迫于形势,或限于题材。
02
再度引起我注意的是谢苗的《目中无人》,魏君子当制片人。他也是港片爱好者。我刚入行的时候就看他在博客上讲“录像厅时代的香港电影”,所以抱着崇敬的心情认真看了《目中无人》一二部,好确实是好,很有些唐《传奇》中的侠客味道。
谢苗的身手依然敏捷,他拍的几部现代动作片我也看过,设计也很带感。不过也让我明显感觉到与功夫片顶峰时代的差距,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市场反应。
这涉及到一个专业的问题:
仅凭一两个演员再像以前一样打全场有难度。
要考虑到搭戏的演员,还要考虑到团队合作。特殊是后者,目前内地武行有真本事的人不少,能搞出上世纪功夫片动作效果的人很少,特殊是武行在内地影视圈的地位不算高,形成不了洪、成那种影响力。再者花一个月时间拍一场武戏的成本太高,有威亚、有借位,为什么还要硬桥硬马?
因此类似谢苗想要表现出的纯粹的功夫戏,实施难度很大。
前面提到的徐克、袁和平为代表的“飞天流”是最高效的拍摄方式,何况即便如此,打戏也不是宣传重点,社交平台上倒是有专业达人能逐帧分析一场动作戏的节奏,然而它还处于小众欣赏的范围。
比如成龙在拍《醉拳2》的时候,让卢惠光踢一字马,活活让他练了一个月,每天在片场套招,卢惠光日均踢两千次一字马,这种严苛如今不可能实现——
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大家为什么要干这种事?
再者动作戏再好,也要看演戏的人是谁。
同一个动作,大多数观众看打戏看不出门道,但看打的人是谁评价完全不一样,功夫童星出身的谢苗一个侧空翻和当红偶像的侧空翻能一样吗?
说到底,就是整体环境让功夫片的空间越来越小。
新一代的观众对功夫片的接受度还没有形成一个群体规模,受众小,题材就会受限制,武行群体施展的空间小,导致武行,乃至功夫片演员的生存空间小。
03
2024年分账票房过千万的网络电影里,动作片占比近70%,包括分账达3700万的《黑白潜行》、破2800万的《西装暴徒》,以及《目中无人2》《制暴》和《缉恶》等。
其中谢苗的《东北警察故事》和《目中无人》两个系列是标杆,某瓣评分7分以上,对于动作片来说很不错了。
释小龙今年自导自演的《醉后一拳》在8月3日上线后,更登上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站内电影热搜第一,邀请到了郝邵文等一众港台演员加盟,情怀拉满。
两位演员退出大银幕后目前还能在网大占据一席之地,依托的是互联网文娱平台的普及,让功夫片尚有一丝喘息。
但需要正视一件事:
谢苗今年40岁,释小龙今年36岁,都已步入中年。
他们的前辈中,较年轻的甄子丹也已经61岁,邹兆龙57岁。
谢苗和释小龙如今尚能趁当打之年让功夫片勉强保持在一定水准之上,他们老了以后,还有谁能继承衣钵?
这是个问题。
李小龙去世后仅仅过去五年,功夫片潮流再起。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当时拍戏也促使一批从梨园跨行进入电影圈的武师们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甚至打算跟好莱坞签约带着武师们去美国发展,可惜英年早逝。
而当时香港电影市场整体空间很大,需要不同的类型片填充市场,洪、成的新派功夫恰逢其时,他们还各自拥有一批能打能吃苦的兄弟,单拎出来个个都身怀绝技。
如元彪是“跟斗王”,元华是“初代西装暴徒”,元武是出了名的“不怕死”,钱嘉乐是“武替标杆”——
他做不了的动作意味着全部人都做不了。
现在呢?
谢苗和释小龙后继无人。
再过五年,或者再过十年,功夫片的衣钵由谁传承发展,这个问题已经日益凸显。
以前能打、外形好、观众认可就能凭一部电影出圈的年轻演员,近二十年内找不到了。
谢苗、释小龙之外,安志杰、陈国坤这一批中生代演员比他们岁数还大,而且也撑不起一部电影的影响力。
放眼看一圈,他们已是最“年轻”的功夫演员。
04
影响内地动作设计的最近一部作品还是98版央视《水浒传》,当时请了袁和平担任动作指导,他直接把《精武英雄》里的套招照搬到燕青大战擎天柱这场戏里。
自那时起始,内地动作指导班底就渐渐以内地人为主,《狮王争霸》里饰演“赵天霸”的赵箭返回内地后成了张纪中的御用武指,沿袭了“飞天派”的武打特点。
我一直用“飞天派”称呼徐克和袁和平的动作戏特征,并无贬低之意。观众不在乎谁的套招有真材实料,要求打得好看。
1980年代初内地电影人还未曾与香港电影人交流之前,打戏也讲究套招,但欣赏性较差,《少林寺》是个例外,此后《木棉袈裟》《海市蜃楼》等风格渐渐向香港功夫片靠,南下拜师的潮流也自《狮王争霸》起始,内地同行学到了很多视觉效果展现的技巧,对作品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直到洪金宝、成龙渐渐老去,影响一部功夫片的因素渐渐从动作戏转移到演员本身的品牌,这要求在“武师”这个子行业中继续培养一批对观众和市场有影响力的年轻演员。
只不过现在看来,功夫演员断代。
许多年轻的武行演员除了当替身外,就是做其他兼职,生活上都难以为继,更别说有精力和心思投入到动作设计上。像当年一个武行一月挣平常人几个月的工资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
以前拍打戏人家还要求“要让观众产生疼痛感,要真打”。
现在谈“真打”,不少武行就会摸鱼。因为于荣光说得好:
“一个月几百块玩什么命啊?”
洪金宝就曾讲过这样一番话:
“当时很多年轻人进武行,立志要当成龙,当元彪,现在怎么给这些孩子希望呢?没有希望,学功夫干嘛?”
没有市场需求,没有职业目标,就只能让谢苗和释小龙等继续苦苦支撑。
《醉后一拳》里释小龙让我看到了那年那个俊逸孩童的身影,谢苗则比他在更早前出发。
我今天很珍惜还能看到比较真实的拳脚功夫,我知道他们还能打出一些市场反响。
之后如何,不敢细思。
这不是具体到某个演员的问题,也不是具体到某个行业的问题。
这是一个市场,或者说一个时代的趋势。
避无可避,再好的拳脚也无计可施。
用户评论